靖远籍民国奇人陈国钧先生题匾趣闻四则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1-09-24 浏览:785次

引言
陈国钧先生,靖远人,出生于前清同治十一年(1872),卒于民国三十年(1941)。字子身,号西岩。晚年自谓“逸园老人”。先生系前清举人,自幼天资聪颖,好读书,有着深厚的传统国学文化功底。尤以书法成就闻名于世,为关陇一代大家宗师。正因为陈国钧先生拥有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再加上一代书法大师的声誉影响,遂奠定了其成为清季至民国时期陇上一位重量级的文化名人的地位。
陈国钧先生生平基本处于清季、民国交接之际,朝代更迭,时局动荡。一生经历颇多飘零,晚年辞官回归故里。先生于前清时代获得举人功名后,开始出仕治世,服务社会,于此正式踏入仕途。回顾先生仕途历程,可以发现,其颇有政声,以清廉及勤于职事著称。通俗一点讲,这就是为政清廉,颇有气节,同时非常敬业,对于自己分内的公事都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的,从不敢有半马虎。所以,先生半生为官,未曾有负面影响传闻于世。
先生先后任靖远协副将马福祥记室,西宁、河州镇署秘书,以及合水县知县,东乐县县长等职。民国三十年卒于靖远故里,时年69岁。
值得一题的是,早岁,前清庚子年之后,马福祥因护佑西逃西安的慈禧太后有功,遂被清廷授予靖远协副将之职。于是,马福祥携带家眷驻守于靖远衙署。先生此时被聘请为马福祥将军的记室,同时兼课其侄子马鸿宾,其子马鸿逵。也就是说,陈国钧先生曾经做过马鸿宾与马鸿逵的启蒙老师。记室这一官职在清季,其本身就具有私人秘书的性质,因此,举人出身,文化功底扎实的陈国钧先生,公事之余同时担任将军府的公子们的私塾老师,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事情不仅仅限于这样的简单,其特殊性在于,后来,马鸿宾曾一度做过民国甘肃省政府的主席。而马鸿逵更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地方军阀,民国时期曾独霸宁夏,任宁夏省政府主席长达17年……陈老夫子有了这样名震遐迩的呆霸王式的学生,也可以说水涨船高地助推了他在官方和民间的影响力,及其地位。当时之世,世人皆欲求得先生墨宝为荣,同时,制作成匾额悬挂于门庭之上,遂顿感身份增值,家门蓬荜生辉也……
而马鸿逵主政宁夏时,据说,对靖远人颇抬举,他主要重用两个地方的人,一是河州人,再就是靖远人。当时的重要岗位,警察厅长,民政厅长都曾由靖远人担任过。此何故耶?盖河州,是其故乡,那个时期的军阀都有重用家乡人的通病。靖远,则是马鸿逵的第二故乡,他在此长大,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同时,靖远又是启蒙老师陈国钧先生的故里。有了这几个因素,靖远人在呆霸王马鸿逵的麾下,似乎颇吃香。
纵观陈老夫子一生,给其总结性地贴上几个鲜明的标签,这就是:举人,大书法家,呆霸王大军阀马鸿逵的老师,文化名人……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标签,这就是:奇人!以奇人称呼先生,可谓贴切之极。所谓奇人,必有奇事传焉……无奇事发生,何以有奇人之称耶?先生半生为官,未曾有过什么负面的影响流传于世。可是,作为文化名人、奇人,发生在他身上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奇闻趣事可谓多多矣,这方面的有些故事,至今读来,仍然每每令人捧腹大笑不已。大家深深地为先生所具有的国学文化功底之绵厚、深沉,而折服!同时,为先生如此的机智、诙谐与幽默,而拍案惊奇不已。
于此,笔者将平日里搜集来的有关陈老夫子题匾的四则趣闻,奉献于读者诸君。读后,想必大家一定会发如此一番感慨:先生真可谓有大智慧者,奇人一枚也……而且,于大智慧之间,又深藏着黑色幽默般的铮铮骨气,以及不媚俗、不低头的高雅品性!
一、画荻长春
近日,本人受戚谊何懋、何旺兄弟之托,勘审其家族有关资料,发现陈国钧先生给何氏先祖所题的一副荣志寿禧的匾额,匾额的铭文,即:画荻长春。这是最近所发现的陈老夫子题赠于当世之时达官贵人,或民间的匾额中,颇珍贵、颇另类的一副,实属难得。窃以为有着特殊意义。
石门乡炭窑村何氏,乃闻名陇上之名门望族。何懋、何旺兄弟之曾祖母张氏,38岁寡居。当时四子孤幼,最小者,就是二兄弟的爷爷复敏(字,捷侯),方四岁。张氏遂以一己之力,养育子孙,提振家业,于万般困苦中,竟致何氏家族经济崛起,子孙学业大成……遂成为一方大户人家。其可谓居功至伟也。《靖远旧志集校》之《士女传》第804页记载:“氏守节抚孤,以次成立。四子复敏功诗书,毕业北京高等警官学校……”云云。民国时期,科举早废,复敏能考中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几等于中进士矣。同时说明,此时,家业致富,否则,即使考中,也是无力远赴京城就读的。后,复敏曾任青海省政府民政厅三科科长(1932年事)。后,又任职河西等地。最后,感叹时局动荡,回归故里。嗜学岐黄之术,成为地方名医。期间,曾任靖远县参议会副参议长(1945年事。县志403页有记载。)
在张氏操持之下,何氏家族出了不少人才,复敏,仅仅其中代表者而已。同时,经济上也兴旺发达,一时无双。城乡间遂有:“何家金子用斗量”之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文化名人陈国钧先生欣然为这位颇具传奇色彩且于家业振兴有着卓越贡献的老太太题写寿禧之匾,曰:画荻长春。
查画荻长春一词之出处,实出于画荻教子的典故。画荻教子,说的是北宋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遂用荻草棍儿教导欧阳修在地上写字学习圣贤之道……后,欧阳修功成名就,成为北宋名相,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欧阳修四岁丧父的经历,与何懋、何旺兄弟的爷爷(讳)何复敏先生的经历完全相同,因此,陈老夫子将画荻教子的典故略作改动,变通成为——画荻长春,题赠于张氏。意思是,张氏寡居,含辛茹苦教育众多子女成才的家风,应当褒扬,并值得久久传承下去……
由于陈老夫子的赫赫声望,当年曾经题写于官方及民间的匾额应当不少。当然,也不会很多。因为先生绝对拒绝滥题。目前,留存于世的先生题写于士农工商之家的匾额数量微乎其微,即是明证。先生对于家族社会声望远远不够者,也就是说不配其题写者,则每每善意、机智地予以回绝之。因为滥题的直接后果,一是有违先生内心初衷,再则,降低先生本人的声望。所以,先生题匾,绝不轻易而为之。
目前,世俗坊间流传的仅存的有关陈老夫子题写匾额的几则故事,都是暗含有贬义的。就我的视野而言,唯有题赠给何氏家族的这一匾额的内容,则完全是褒义的,却是难得得很啊!这就是其特殊意义所在。

注:本篇文字,根据何懋、何旺兄弟提供的家族资料整理而成。
二、名震香山
话说民国时代,靖远地方上有着显著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有两位,这就是范振绪和陈国钧二先生。此二位方家大德,可谓是光华灼灼照亮靖远民国地方史之双子星,一时更无与之比肩者。他们俩属于同时代的人,都是生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同庚。所不同者,范振绪先生得中清朝进士,功名上更胜一筹。从后世的发展态势来看,范振绪的影响力和艺术成就要更大一些。范振绪的艺术成就,号称:诗、书、画三绝!其格律诗词,书法,国画艺术造诣极深。范振绪先生还曾留学日本,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是清季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的一员。范振绪先生还曾被近现代国画巨子张大千拜为老师,与张大千一起结伴在敦煌临摹、研究壁画,经月达岁。解放后,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历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多年……由此看,范振绪先生不仅是一位有着多面手的艺术大师,同时,还是一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所以,范振绪先生更应该是一个全国性的著名人物。而陈国钧先生从现在看来,应该是一位甘肃地方性的文化名人。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所在。
但是,若是将二者放在当初民国时代特定的时空去考量,就会发现,那个时候,陈国钧老先生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实一点也不逊于范振绪先生。甚至,由于陈国钧先生乃是两任省政府主席——马鸿宾、马鸿逵的老师,其名望一度在范振绪之上……由当年人们争抢陈国钧先生的墨宝,并以家族门庭之上悬挂其匾额题字为荣,就可窥一斑。
上世纪80年代,我在靖远二中就读时,省特级教师李振中先生教我们语文课,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则有趣故事,说的是靖远地方上的两位文化名人,即范振绪与陈国钧二先生彼此交集、互动的一段遗闻趣事。这则故事很有意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思之,当初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遂敬录于此,以飨读者。
李振中先生上课时说,范振绪与陈国钧二位文化巨子,当初互相唱和,多有往来。且彼此都是诗词大家,书法高手,所以,双方常常互赠诗词,以及书法题字,以自娱。一次,范振绪先生题赠陈国钧先生一副字,内容是:声闻关陇。这似乎是对陈国钧先生文化成就的一种定位吧。意思是,陈国钧先生乃是三陇大地的一位文化名人……可是,谁知这一题字竟然惹陈国钧先生不高兴了,或许是彼此内心存有别的芥蒂吧,由此而引发而已。陈国钧先生觉得这是范振绪先生在有意贬低、捉弄自己。因为这类题字赠词不宜太具体,太具体,似乎就犯忌讳了……举例说明,一般书法题字,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就具有广泛意义,谁看了,都觉得很舒服,没毛病的。可是,你要是不按套路出牌,有意改之题写成:福如黄河,寿比乌兰山……这就会给人一种有意找茬儿的感觉。因此,陈国钧老先生于此不高兴也是有道理的。他决定反击,也就是反唇相讥,对范振绪先生进行了一番讥刺、挖苦。
陈国钧先生回赠范振绪先生的题词则是:名震香山。香山在何处耶?香山位于甘、宁两省交界处,也就是范振绪先生的祖籍地。意思是,你范振绪只不过在你的老家香山有点尕名声而已……这显然是有很深的贬义的。范振绪先生读此,哈哈大笑,曰:“子身先生回击得妙啊!厉害,厉害,领教了……”子身,乃是陈国钧先生的字。
二位大师于此,遂演绎出一段唇枪舌剑的佳话,从而也给地方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观之,感叹玩味再三……

注:这篇文字,根据靖远二中原省特级教师李振中先生讲述,整理而成。
三、西门甲乙
陈国钧先生题写“西门甲乙”匾额的故事,说来特别有趣。大家观之,一定会被陈国钧先生的幽默、风趣,逗惹得捧腹大笑的。大笑之余,又会为陈老夫子的机智、灵动,以及其拥有的大智慧而叫绝。
由于同是文化人的缘故吧,本人早年曾经与靖远的老文化人,曾在靖远文化馆任馆长十数年的张普先生,多有交集、互动。早年,在许多文化交流、创作笔会的活动中,辄与张普先生相遇、碰面。这个时候,茶余饭罢,彼此便少不了一通天南地北的神侃……文人相会,此乃常态,不足为奇。不过,张普先生于我,几乎可以做长辈,所以,这种情况下,他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情形居多。而我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聆听。这位资深的文化人,掌握的城乡闾间的奇闻轶事较多,每每闻之,于我而言,诧异、新鲜之余,深感受益匪浅。
张普先生曾给我讲述过关于陈国钧先生给某某某题赠门庭牌匾“西门甲乙”的故事,听之,令我顿时捧腹……由于这故事太生动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久久难忘。今兹,由于靖远县政协曾多次向本人索求地方文史类资料文稿,准备辑集出精装版本的书籍,并嘱我今后多写写这方面有价值的东西,笔者遂抽出时间将这则故事整理成文,在此向广大读者和政协文史资料征集者奉上。
话说靖远县城西关某大户人家,民国时期,其家业兴旺,广置财产,在西关一带可是响当当的大土豪……虽如此,然其祖上以街头钉鞋、做小生意起步发家,也就是说,其祖上乃一地地道道的街头钉鞋匠而已。目下,虽说发家,可是不重视家庭教育,子孙不读书,在左邻右舍间,辄耍横撒野……属于典型的愚昧的富二代,或富三代……只是,尚无大恶而已,不为世人所妒恨。
后来,这户人家的主人,慕名陈国钧先生的题字,屡屡苦苦相求,陈国钧先生都不为所动。因为,为这样的愚昧、没文化的土豪之家题写门牌匾额实在有违自己初衷。可是,人家求字之心虔诚之极,每每拎着礼物上门拜求……久之,陈老夫子已经收受人家礼物太多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写了。因为,陈老夫子心软啊,不能将人家送上门来的礼物随便给扔出去吧,若是仍了,这样的话,就把事儿做绝了。人家不就求一副字嘛,又不是行贿干什么歪事儿。
写就写吧,可写些什么呢?人家对此还有要求,说我们家在靖远县西关一带乃是数一数二的家族,家庭显赫,等等,要把这些意思蕴含在里面,云云……陈老夫子听此颇为难,搔搔头,沉思良久。最后,终于动笔写下四个字:
西门甲乙。
陈老夫子解释说,这四字的意思,就是说你们家是靖远县城西关一带数一数二的土豪、大户人家啊,四颗大字可是很有褒扬意思的好话,快快收起吧……
那户人家的主人听此,大喜过望,遂痛快地将这宝贵的字儿收起来,一溜烟儿跑回家去了。后来,这家主人又雇工将四个字镂刻成巨大匾额,悬挂在大门口的门庭之上。主人常在这块匾额之下手摇一把大扇子,口中滋溜滋溜喝着三炮台的茶水,洋洋自得,显得很招摇……这明显有炫耀这块匾额,以及自己优渥家境的意思。
某一日,有个本地饱读诗书的人,从这块匾额的题字里看出别的意思来,觉得这是陈老夫子在和主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善意地批评了这家人……此话怎讲呢?那位客官认为,西门甲乙四字暗含讥刺,不过无伤大雅,但是,却绝不是什么百分百褒扬的话,正能量的话……那家大户人家的主人听此,心里就有了一块儿大疙瘩,好不舒服。遂央求饱读诗书的客官给自己解释透彻,其中到底暗含着什么批评的意思,他想听个究竟。
饱读诗书的客官说,那好,我就给你破解一下这四个字的意思吧。不过,你听了不要生气,否则,伤肝火,不好。
主人说,我不会生气的,你尽管说好了,我正想听听你的解释呢,让我明个心吧。
饱读诗书的客官说,西门,这二字,好理解,与你们家处于县城西关的地理位置有关。可是这甲乙二字,里面就暗藏玄机了。此话怎讲呢……
主人说,你就别卖关子了,不妨直说,快快道来吧!
饱读诗书的客官说,甲乙二字,陈老夫子在这里借用,说明了你们家的钉鞋匠出身的祖风……
主人说,这何以见得呢?
饱读诗书的客官说,甲,用象形的思维去看待,多像一把绱鞋的锥子啊!当然是圆形把儿的那种……而那长长的透出“田”字的尖锐的一竖,不就是绱鞋的锥刃子吗?
主任说,哦哦哦,听客官一席话,好像……好像真是这么个理儿……那,这个乙字怎么解释呢?
饱读诗书的客官说,这个乙字嘛,也用象形的思维去理解,不就是钉鞋匠眼前所树立的一张钉鞋用的鞋掌子吗?钉鞋匠钉鞋底子,给鞋底子弄上一层厚厚的掌层,每每挥起锤子在鞋掌子上一顿敲砸……乙,就是指那个鞋掌子。
主人闻此,忽然若有所悟,可是,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话。这……这……真的如此吗?好半天,主人才说出这句话来。
饱读诗书的客官说,所以,这西门甲乙四字连起来解读,表面看,其意思蛮有正能量的,好像说,你们家是县城西关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是,其中暗藏的意思,与表明的意思就有很大出入了,可谓相去甚远矣……
主人闻此,愣愣地看着客官,一时无语。他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陈国均老夫子给戏耍了一回。
饱读诗书的客官进一步说,我在此直接给你说白了吧,西门甲乙四字,暗藏的意思就是指,你们家乃是靖远县城西关一带的钉鞋匠……
主人听此,长长地哦了一声。随之,又深深叹了口气。
饱读诗书的客官说,不过啊……你们甭介意……
主人说,此话怎讲?
饱读诗书的客官说,不过,这块匾额无伤大雅,还能继续悬挂下去。只要你们不要过分计较,就会没事的。再说,陈老夫子的字,好值钱的,毁去了,可惜。也大可不必。你们知道的,求陈老夫子一副字,多难啊。这块儿匾额挂上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起到了光耀你们家门庭的效应啊。你们所要的结果,不就是这个吗?所以,我建议你们还是让它继续悬挂在那里为好!你说呢?
主人说,客官说的有道理……我们会继续挂下去的。
上述,就是陈老夫子题写西门甲乙匾额的故事。后来,这块匾额继续悬挂在那户人家的门庭上,过了许多年,直至解放后……

注:这篇文字,根据张普先生的讲述,整理而成。
四、体悬趙敬
这个故事,在靖远城乡闾里间广为流传,几乎达于人所共知的境地。体悬趙敬,这四个题字意思,可不仅仅含有善意讥刺的意味,而是在赤裸裸地骂人了……可见,陈老夫子是有骨气的人,针对地方黑恶势力,有些嫉恶如仇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是在教育二中就学时。我的老师李振中先生,在给大家上语文课时,即兴给我们讲述了这则流传已久的故事。当时我们学子听了,都觉得很好玩,很生动。于是,就永远地记忆于脑海深处了。后来,我在写长篇小说《黄河远上》时,引用了这个故事。下面的文字就是《黄河远上》里的一段原文。小说已经注入了大量的水分和虚构的成分,所以,与世间所传的故事,在版本上,以及情节上已经有了较大区别。提醒大家勿对号入座。
故事具体的流程如下:
秋先生由于托庇于泰昌商号的屋檐下混饭吃,自然和其掌柜的关系处得很好。这掌柜姓赵,是个罗锅,当地人称为赵背锅。这赵背锅只是泰昌商号里的一名主事人,商号的真正主人则是在县衙里做事的妥大头。都民国了,人们仍习惯地称县政府为县衙。秋先生先前所写的诉状之所以能屡获胜诉,与妥大头的暗中关照不无关系。赵背锅和妥大头是两姨表兄弟,秋先生和赵背锅关系处得不错,顺便也和妥大头搭扯上了关系,秋先生每年都要将所获赀值的一部分,拿出来备成厚礼孝敬妥大头,这样,妥大头无形中成了秋先生立足此地的一个靠山,秋先生也常为自己找到这样一座靠山而暗自庆幸。
秋先生在与妥大头的交往中逐渐探知了妥大头的全部底细,妥大头在县城势力不小,号称“站知县”,真正的知县是流动的,而站知县则是不流动的,人们能惹起流动的知县,却惹不起站知县,因此,妥大头的能耐,有时比真正的知县还要大。妥大头还有一个浑号叫妥大牙,大牙是本地人对地头蛇的别称。妥大头在本地的影响和声誉都欠佳,许多受其欺压的人都对其敢怒而不敢言。但有一个人却斗胆戏弄过妥大头,这人就是陈老夫子。陈老夫子的书法饮誉关陇和整个西北地区,陈老夫子是前清举人,又是时任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的老师,在当地也算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人们都以家中垂挂陈老夫子的墨迹为荣,妥大头也不例外。妥大头有次为其父祝寿,花重金索取陈老夫子的墨宝,陈老夫子鉴于妥大头在本县的恶劣影响,执意不写,妥大头三番五次登门求字,并愿出比别人多出数倍的润格,陈老夫子碍不过面皮,最后只好写了,陈老夫子给妥大头的父亲写了一副寿幛。妥大头得到陈老夫子的墨迹后,如获至宝,给父亲过完寿,妥大头还特意将其镌刻作一面牌匾悬在门庭之上。陈老夫子所题写的内容是四个字,体悬趙敬。这句话出自何典,究竟所指何意,谁也搞不懂。或许是老夫子随意编的吧。奇怪的是,体字,老夫子在这里竟用了一个简写的体字,而未用繁写的體字,虽说简写的体字和繁写的體字属异体通假字,可以互通互用,但那个时代简写的体字却不甚流行。陈老夫子戏弄妥大头的玄机却正藏在这里。
有一个颇有文字功底的老秀才窥知了这玄机。
老秀才对妥大头说,陈老夫子把你们全家人都给骂了,而且骂得不轻。
妥大头说,咋骂的?你老人家给我指教指教。
老秀才说,这四字按偏旁部首拆解,可分成两句话,这就是,本县走狗(苟)和人心肖文。前句话好理解,后句话是说你们全家人不学无术,都是白货什。
妥大头粗识文墨,经老秀才这样一指点,才恍然大悟,自己果真被这老儿结结实实地给耍弄、污辱了一回。妥大头一时气得不行,他竟将手中用纯银子制作的一杆大烟枪狠狠地摔砸在地上。妥大头连夜取下牌匾,将牌匾置入柴房后挥斧劈成了一堆渣屑,随之,又将这渣屑填进火炉里,一把火烧了。
妥大头虽说愤而毁去了陈老夫子的字迹,但却永远也毁不去陈老夫子给他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件事情,后来一直成为人们讥讪他的一个笑柄,妥大头对此既羞且恼,但却拿颇负名望的陈老夫子一点办法也没有。
——摘自拙作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第三章第二节部分内容
由于作者慵懒,不愿意重复笔墨来叙述这则故事,遂顺手牵羊,引用了自己长篇小说里的一段原文,将这则故事基本讲清楚了。形式是次要的,将故事讲清楚,讲好,才是真正目的。

注:这一篇的文字,基本由李振中先生的讲述,经笔者整理、加工,重新布局而成。
尾语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民国时期的靖远籍文化名人陈国钧先生,在甘肃乃至西北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他身上所发生的这些有趣的故事,散发著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乃是地方文化宝贵的财富,构成了地方文化的基本的底蕴,丰富了其内涵。这些都是我们以之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宝贵的素材,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之。本人作为后来者的新一代文化人,对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继承、发扬,乃至光大的责任和义务。现将这些东西搜集于一起,再经过苦苦地写作,加工整理出来,发表出去,目的在于让其能够久久流传于世,从而影响我们的后人,以及周边更多的人……同时,也使得靖远地方文化的厚重感,再增加几分。仅此而已。
上述,就是本人写作这篇大块儿文章的初衷。
2019年3月11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注:陈国钧先生书法作品照片由张启芮提供)
作者简介
武永宝,男,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视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浓重的新疆情结。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汉字书画知识网 汉字书画知识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