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这四个书法大字好在哪里?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1-12-23 浏览:600次

,每个人几乎都耳熟能详。
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纸,与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一起,被并称为中共中央的“三大喉舌”,这也从侧面的权威性与官方性。
作为中共中央的一份机关报纸,上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言论一直是一面直接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态度和声音的旗帜。
而如今,也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中共中央向人民、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国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一份报纸。

不过,鲜少人知的是,在1948年以前,还并没有这么家喻户晓;而在创刊后,特地请求毛主席题写了如今的这个报头。
这四个错落有致的大字,不仅在日后走进了中国千家万户的桌面案头上,更是让无数书法爱好者赞不绝口。
那么,这四个书法大字,到底好在哪里呢?这个故事,还创刊的前后说起……
一,的创立之路
1946年5月,在河北邯郸城的一个不大的房子里,一场争执正在进行,而这场争执的中心,就是关于一份新创刊的报纸报名,而这份报纸,正是后来中国人尽皆知的《》。
不过,在当时,报纸的名字仍然是众说纷纭。有人提议根据地名叫做“”、“”,但很快又被其他人以“地名过于局限”而否定了。
在一堆的七嘴八舌当中,不知是谁忽然提出了要用“大众”“群众”“人民”这些词语,很快,“人民”这个词就被选了出来:“‘人民’是平声,‘’则是仄声,平仄押韵,多响亮!”
这一提议逐渐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也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创刊了。

那时,全面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央创立这份报纸,一方面是为了团结人民群众,一方面也是为了弘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
因此,的创刊宗旨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驱逐日寇、热爱民族、和平与民主的传统精神。”
同时,报纸也力求能够“动员全部边区人民,随时准备击破反动派的进攻,保卫晋冀鲁豫解放区。”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的具体方针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开始以反映“伟大的人民爱国自卫战争”为主。

不过,局限于战争缘故,主要传播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然而却备受人民欢迎,在两年内就出版了746期内容,并且深得好评。
1948年,和当时的《》合并,作为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报名仍旧这个名字,同时,报社的社址迁到了河北平山里庄地带;
1949年3月,北平解放后,社随之迁入首都北平,同年8月再次被中共中央定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纸,也自此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报。
二,四易报头,第一版竟并非毛主席书写?
的报头,许多人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便会浮现出毛主席那几个举重若轻、挥斥方遒的潇洒书法字体。

然而,鲜少人知的是,的第一版,其实并不是毛主席亲手所书——
1946年,名称已经定下,同时定下的,还有由毛主席的报头大字。
然而,一个新问题又就此摆在了大家的眼前:是在邯郸创刊,可是当时的毛主席远在延安,“求字”肯定是来不及了。
求不来,那就拼吧!为了凑齐毛主席所书写的“”四个字,负责的工作人员在边区人民当中广泛募集,最终找来了十数张难得的毛主席提过的词、留下的书法。
然后再由擅长绘画书法的同志按照同比例画出格子,一点点描摹出来,最终的第一版报头。

这一版报头做得十分粗糙、潦草,在当时参与过的工作人员后来的回忆中,这一版的报头由于底稿是从民间征集而来的。
因此“未必是毛主席的真迹”,并且还觉得,如果现在回过头去看,那一版的字体甚至很有可能“不会认为那是描摹的毛主席的手迹”,可见第一版的“四不像”了。
不过,第一版的使用时间也并不长,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左右。在1946年的6月下旬,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副书记薄一波前往延安开会,在延安亲自邀请毛题名。

由于当时战争割裂,各地私自零星办报的报社颇多,这个名字也并没有被真正敲定。
薄一波一边邀请毛主席提名,一边提到了这件事,觉得报纸的名字要不要根据地名改一改:“主席你看,是叫‘’还是叫做‘’好?”
毛主席铺开纸张,闻言笑道:“怎么,为什?”说着话,毛主席提笔,一口气写下了四个不同版式的“”。
写完后,毛主席还兴致盎然地把笔递出去,让大家都上来挑一挑“哪一幅字最好”。

就这样,薄一波返回邯郸时,便带上了毛主席亲手书写的四版字体,毛主席还在上面圈定了他属意的其中两版,的工作人员自行选取。
1946年7月1日,在经过工作人员精心的木刻印刷后,《》二易报头,正式换上了毛主席所题写的书法字体。
1948年,合并,毛主席再次受邀题写报头,新报头于1948年6月15日开始刊用;1949年8月,被定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纸,毛主席第题写报头,而这次的报头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三,浅析“”四个大字
其实,毛所题写的报头中,乃是大有深意的。这一点,在四个字的大小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几个版本的“”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来,尽管都是毛主席一气呵成的术法作品,但在最新的这个版本里,对比“人”和“报”两个字,“民”和“日”显得小了许多。不过,在最初版本中,这四个字还是相对差不多大小的。
那么,为什么如今的“民”和“日”变得小了许多呢?其实,这正是毛主席的暗喻: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再到中国共产党的马列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不难发现,中国的领导者们一直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
“人”乃国之根本,因此,毛主席着重强调了“人”的作用,将“人”字写得硕大且平衡;
同时,毛主席写的“人”字,以弱起笔,却以强收尾,寓意着中国人民真正地从此站起来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中国历史上的多位书法家在写字时追求粗细不一的美感,毛主席的“人”字,一撇一捺粗细相当,字体四平八稳,不仅代表着中国“人人平等”,更是饱含着希望未来中国人人生活稳定无忧的心愿。
而缩小了“民”和“日”,不仅仅是为了强调中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更是出于视觉上的美感:在最一开始的时候,“”四个字的大小差距差不多,尽管整齐,但也给人一种看不出主次重点、整体较为压迫的感觉。
因此,在后期的题头时,毛主席刻意将“民”和“日”这两个单一结构的文字缩小,同时相应地放大了“人”字,这样不仅加强了文字间的主次,也让读者更容易一目了然,有的放矢。
如果说“人”这一字是作为国家的根基所在,那么“报”的重心所向;同时,“报”字拥有着这四个字里最多的笔画。

因此,在书写的时候,毛主席巧妙地选用了一个草书连笔,同时整个字采用了倾斜的上扬风格,既让报头四个字的整体显得不那么刻板沉闷,同时又表昂扬向上、积极朝气的一面。
在一副令人称道的术法作品当中,总要有一种能够调动观者情绪的所谓的“气韵”所在,而“报”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气韵”,更可以说是这四个字中画龙点睛的那一“睛”。
从“人”的沉稳均衡,到“民”和“日”的刻意压缩留白,再到“报”的龙飞凤舞、活泼率性。
毛主席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的处理方式,让“”四个大字不仅带上了中央的严肃与沉稳,更暗含了当时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内心朝气蓬勃、盼望新天地的迫切心情。
由小及大,由文及逸,毛主席将自己对新中国、对这份党政中央机关报的殷殷嘱托,蕴含进了这几个字当中,也更是凭借这份寓意和炉火纯青的书法水平,才成就了这个百年不衰的经典报头……

四,坚持当好“喉舌”,走进千家万户
在毛主席之后,还曾经获得过邓小平同志的手书:“为人民服务”,以及其他一些来自中共中央同志的题词与赠言。
这些赠言,也不断,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行。
,早已经成为了国内国外展现中国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同时,信息化,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微博、头条、公众号等平台,实时更新海内外新闻大事,内容新颖的同时,也持续保证着权威、准确、客观、专业,弘扬中国的历史文化,宣传党的最新路线和方针,推广创新理论,坚持当好中共中央的“喉舌”功能。

凭借着丰富详实的内容,图文并茂的栏目,生动活泼的内容,深入到了千家万户,更是成为了亿万人关注、了解、明了中共中央对待事情态度的一个重要媒介。
而每一份报纸的上面,都有着毛主席那笔走龙蛇、潇洒俊逸的书法,这四个大小不一却气通脉畅的字,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新中国的发展方向。
岁月荏苒,转瞬间七十年已过,,仍旧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首位,同时,新中国在中共中央的带领下,也不断地壮大、富强。
尽管我们早已站在世界舞台的前列,和曾经那些所谓的“大国”肩并肩。然而,前行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布满荆棘,那些海外列强仍旧对中国虎视眈眈。
我们仍旧不能放松警惕,只有不断努力,拼搏,才能永远拥有足够震慑敌人的力量,才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想”。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汉字书画知识网 汉字书画知识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